(3)保护阴精,固守正气人体内的阴精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抵御外邪的侵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着重保护阴精,其方法除避免早婚、早育、房劳过度外,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必须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等。
(4)注意环境,搞好卫生经常保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整洁卫生,居住地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没有污染。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在饮食上不食用腐败变质食物,不过食辛辣炙烤之品,不嗜烟酒等。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必须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时隔离、控制传播。并迅速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使防疫部门能随时掌握疫情,采取相应措施。
(1)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早期发现并治疗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不仅有利于患者及早得到诊治,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病死率和后遗症,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同时也有助于及早控制疾病的传播,防止发生流行。因此,密切注意气候是否异常,当地是否有温病的流行,且熟悉各个不同季节多发的传染性温病,熟悉这些温病的初起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提高早期的确诊率,及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2)及时隔离对具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对于曾经接触过患者的疑似病人、病源携带者也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观察、检疫,必要时应进行隔离。患者在隔离期,应避免与健康人或其他疾病患者的接触。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与这些患者接触时应有一定的隔离措施,如戴口罩、隔离帽,穿隔离衣、鞋等。在病室及其周围采取一定的消毒处理措施。患者的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等都不可随便向外排放,应集中起来消毒处理。患者的衣物及生活用具均要消毒处理。有时还要采取措施控制人群的流动。
(3)控制传播根据温病的感受途径不同,对各种温病可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阻断其感染传播途径。如对通过呼吸道传染者,可在流行期间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并保持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可戴口罩,同时也注意双手的清洁和消毒,不要挖鼻孔、揉眼睛等。对通过消化道传染者,应特别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不饮生水,注意饮食用具的消毒,勤洗手,勤剪指甲,管理好水源、粪便等,以防“病从口人”。对于通过蚊子、跳蚤、虱子、苍蝇、老鼠等动物传播者,则要采取各种方法进行防虫、驱虫、杀虫或捕杀等手段。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在温病流行期间或可能流行的季节,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可能感染温邪的人群预施药物,以防止温病的发生与传播目前采用较多的预防方法和使用的药物主要有:
(1)熏蒸预防法即用药物燃烧烟熏,或将药物煮沸蒸熏。此法一般适用于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的疾病预防。如在风温病流行期间,可用食醋加清水,在居室内煮沸蒸熏,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又如采用苍术、艾叶烟熏剂在室内燃烧烟熏,对预防腮腺炎、水痘、猩红热、流感等传染病有显著效果。
(2)滴喷预防法即用药物滴入鼻腔内,或用药粉吸入鼻腔内或喷入咽喉。此法多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如将食醋用冷开水稀释后滴鼻,或用白芷、冰片等共研细末,取少量吹入两侧鼻孔,或放在口罩内任其缓慢吸收,对风温、春温、暑温均有一定预防作用。
(3)中药预防法可根据身体的状态辨证用药预防,或针对当下流行的温病采用一味或多味中药煎汤内服。如用紫草、丝瓜子、贯众等煎汤预防麻疹;用马齿苋、大蒜等煎汤预防痢疾。
(4)食物预防法有意识地食用某种食物,有助于预防疾病。如秋季气候干燥,多饮甘蔗汁、梨子汁等预防秋燥,进餐时拌食适量大蒜用可预防痢疾。每日吃大蒜5g左右,可预防流脑。
历史告诉我们,瘟疫可以被控制,但是很难被消灭。鼠疫、霍乱、流感,在历史上存在,在现仍然存在,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能让它们卷土重来。
五、中医是如何抗疫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总体战、阻击战中,中西医联手共同铸就了一道牢固的生命防线,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推荐使用的抗疫利器“清肺排毒汤”成为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使用效果最好的方剂,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向的正确性。 7/13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