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的实践,在对温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认识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知识和经验。如关于传染的概念,早在《汉书》中就有“天行疫病,人相传染”之说。刘河间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一书中,把疫病称为“传染”,并把“传染”列为专节讨论。此外,古代医家又明确提出了外邪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犯人体。如《灵枢·百病始生》说:“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其后《诸病源候论》中还论及水毒病、射工病等是由于“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而感染,即通过皮肤而感受病邪。北宋《太平圣惠方》记载:“刀箭所伤,针疮所裂,冒触风寒毒气外邪,从外所中,始则伤于血脉,久则攻于脏腑。”说明皮肤创伤可感染疾病,外邪由表而入里。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说:“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说:“遇天行触浊毒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而达于血管。”这些论述阐明了通过呼吸道可以传染疾病。《诸病源候论》指出:“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饮食入五脏。”
《备急千金要方》则更明确指出:“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非关鬼神。”这些是属于通过消化道而传染疾病的。宋代以后的医家从传统到认为外邪从皮毛而人的认识,逐渐重视病邪从口鼻侵袭人体而致病。如杨士瀛《直指方》说瘴气可以通过口鼻而入犯人体。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更明确提出病气(杂气包括疫气,戾气,浊毒等)“从口鼻而入”,并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其后叶天士有“温邪上受”之说。以上这些都是强调温病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而传染。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提出:“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较为全面地指出了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都是温病的传染途径。
对于昆虫、动物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古代医家也认识到蚊、蝇、鼠等小动物是某些温病的传播媒介。如在宋·彭乘《墨客挥犀》载有鼠涎“滴器中,食之者得黄疾,通身如蜡,针药所不能疗。”张杲《医说》中也提及“鼠泪坠器中,食之得黄疾。”贾铭《饮食须知》中则有“鼠粪有小毒,食中误食,令人目黄成疸”之说。都是指出鼠的分泌排泄物污染了食物可使人发生黄疸。清代洪稚存《北江诗话》中说:“时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指出了老鼠在传播某种烈性传染病(鼠疫)中所起作用。清·汪期莲《瘟疫汇编》中说:“忆昔年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亡者。”指出了苍蝇与瘟疫的发生有关。正因为古代医家对温病的传染性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有所了解,所以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温病发生、流行的有效措施。如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重视饮食卫生,注意防害除害,实施严格隔离,采用药物预防,保护和增强人体正气等。
预防温病传染的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接种(疫苗)免疫,这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方法。我国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开创了世界人工免疫之先河,这是医学科学上一项重大成就,当时采用的是人痘接种术。据《医宗金鉴》记载,已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等。种痘术的发明,不仅对当时保护人民健康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为后来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中医学对温病的预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创造出许多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一定效果的预防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限于历史条件,我国古代在对温病预防的方面,还不能够完全控制温病的发生,所以还应与现代的各种预防措施结合起来。
2.温病预防的方法
预防温病的具体方法很多,其中免疫接种等特异性措施,健康人群在流行季节预防给药,对预防温病的传染有很好的效果。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采取措施以控制温病的发生和传播,其内容参见《传染病学》,此处不再赘述。以下介绍具有中医中药特色的预防方法。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具体说来,培固正气,强壮体质大致有以下四种: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我国医学家和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气功、保健按摩及武术运动等,都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可以根据个人的条件,如年龄、职业、居住环境、爱好等,选择锻炼项目,提高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
(2)顺应四时,调适寒温人类生存在大自然中,与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季节变化和气温的升降,及时调整衣被和室内温度。冬日不可受寒也不宜保暖过度,夏日不可过分劳作也不宜贪凉安逸、恣食生冷。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是保护人体正气的一个重要方面。 6/13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